2020高考满分作文,看懂算你牛逼

拾遗物语

1

高考满分作文《生活在树上》,

昨天上了微博热搜。

很多人读后都在感叹:

“写的什么玩意。”

“实在是读不下去。”

我也读了好几遍,

读得我直想喷血。

作者写这篇文章,

用了很多生僻字,

用了很多专有名词,

用了很多大咖名字,

句式表达更是怪异,

就像撇脚的翻译腔。

用一句话总结就是——不说人话。

2

▲作文审查组点评截图(部分)

这篇作文如果我打分,

我给的分数不会超过50分。

如果阅卷者觉得:

“这个学生拥有难得的知识面,

这个学生拥有惊人的阅读量,

这个学生掌握了过人的词汇,

应该多给一点鼓励。”

如果阅卷者抱持这种想法,

我觉得给55分也可以理解。

但最后高考作文审查组,

竟然给出了满分。

给了满分还不算,

还把此作文作为范例来点评宣传,

这就有点过分了。

你们到底想倡导什么?

将“堆砌辞藻”视为“文采斐然”吗?

将“佶屈聱牙”视为“颇有深度”吗?

将“不说人话”视为“意境高深”吗?

语文教育之目的,

本在于更好地促进人的交流和沟通,

行文撰书之目的,

本在于使人懂、使人信、使人行,

但高考作文审查组却反其道而倡之,

实在是误人子弟啊!

难怪很多网民感叹:

“真是语文教育之悲哀!”

“这样倡导下去,汉语就没救了。”

3

我一点没鄙视此考生的意思。

为什么不鄙视呢?

我先讲两个小故事吧。

吴王阖闾很喜欢剑术,

在宫中养了多位剑客,

每天比武斗剑很热闹。

因为吴王有这个爱好,

于是吴国老百姓就兴起了练剑之风,

弄得一个个身上都是伤疤。

第二个故事是关于楚灵王,

楚灵王喜欢腰身纤细的人,

楚国的士大夫为讨灵王喜欢,

纷纷节食减肥,

饿得头昏眼花,

站都站不起来。

后宫的嫔妃们,

为了得到灵王的恩宠,

更是争着不吃饭,

有的甚至因此而饿死了。

这就是《资治通鉴》里写的:

“吴王好剑客,百姓多创瘢;

楚王好细腰,宫中多饿死。”

司马光写这两件事,

就是想说明一个道理:

“上有所好,下必甚焉。”

就是上面喜欢什么,

下面就会效仿什么。

我为什么不鄙视该考生呢?

因为他并没有什么错,

他不过是为了得高分,

而迎合阅卷者的喜好罢了,

正如作家黄章晋所说:

“考生对阅卷老师的品味猜测推断得非常精准。”

你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。

4

满分作文一直是种风向。

每年满分作文一出来,

学生们会分析它,

老师们会分析它,

培训机构会分析它,

然后纷纷进行效仿,

以期下一年高考获得高分。

大家还记得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《赤兔之死》吗,

当年江苏的一位考生,

运用文言文撰写了这篇文章,

尽管文章有一些跑题,

尽管文章出现了年份错误,

但阅卷老师惊叹于考生的文言功底,

还是给了一个满分。

结果这篇文章就成了风向标,

接下来的几年里,

考生在高考时纷纷效仿,

出现了很多此类文章,

不文不白,不古不今,

酸腐之气扑面而来。

所以,推广满分作文一定要慎重,

因为满分作文是风向标,

这个风向标要是没树好,

就会误了一大片子弟。

5

最可怕的是,

这样的倡导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。

什么是劣币驱逐良币?

这是经济学家格雷欣提出的概念,

又称格雷欣法则:

“当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,

人们就把那些良币收藏起来,

导致良币被驱逐出流通,

市场上就只剩下劣币了。”

高考作文“市场”也一样,

当“堆砌辞藻”被视为好作文时,

当“佶屈聱牙”被视为好作文时,

当“故弄玄虚”被视为好作文时,

当“不说人话”被视为好作文时,

学子们就会群起效仿,

“质朴晓畅”的作文就会被赶出市场,

“情真意切”的作文就会被赶出市场,

“简洁准确”的作文就会被赶出市场,

“爱说人话”的作文就会被赶出市场。

不要觉得这是危言耸听,

我一个朋友的儿子正上高二,

他作文一直写得不太好,

所以整个暑假都在外面补习作文。

昨天老师上的作文分析课,

恰好就是这篇《生活在树上》。

我为什么要写这篇稿子?

线索就是我朋友提供的。

给这样的作文满分,

说句不好听的话,

这就是在制度化地鼓励学生不说人话。

6

“上有所好,下必甚焉。”

上面有什么样的阅卷喜好,

下面就会涌现什么样的作文。

上面有什么样的考核体系,

下面就会涌现什么样的人才。

上面有什么样的政策导向,

下面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企业行为。

上面有什么样的用人标准,

下面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政绩观。

一个部门是如此,

一个企业是如此,

一个地方是如此,

一个国家也是如此。

公安厅副厅长愚蠢的《平安经》,

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追捧?

因为上有所好,下必甚焉。

中小学生为什么屡创“结直肠癌基因敲除”等科学奇迹?

因为上有所好,下必甚焉。

…………

就是因为很多不好的“上有所好”,

我们这个社会才出现了很多的“劣币驱逐良币”。

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,

在央视《开讲啦》感叹说:

“看着从清华北大等国内一流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,我的心里感到不平衡。”

为什么不平衡?

施一公这一届的清华,

招收了2251名本科生,

但最后大部分都去了美国。

2014年《自然》发表了一个报告:

在1996-2011年间,

中国流入美国的科研人员为7978人,

其中再回中国的人仅占2%。

前几天爆出的辞职事件也是这样,

为什么90多名博士级科研人员,

会从中科院合肥研究院辞职?

其实一点都不奇怪,

考核评价体系不好,

必然留不住“良币”。

所以,如果你是身处“上面”的人,

在引导“风向”时一定要慎之又慎。

7

前段时间有部剧很火,

这部剧就是《清平乐》,

《清平乐》还讲了一点欧阳修和刘几的故事。

北宋初年的时候,

文坛流行两种文体。

一类叫做“西昆体”,

就是堆砌辞藻,矫揉造作。

一类叫做“石介体”,

就是晦涩艰深,复杂诡异。

那一年,欧阳修被调为内翰,

负责为朝廷选拔人才。

欧阳修非常讨厌这两种文体,

“太特么假大空了。”

所以他做了主考官之后,

便决定扭转这种风向。

当时有一个叫刘几的考生,

特别擅长写“石介体”,

大家都觉得他会高中状元。

欧阳修在审阅考卷的时候,

发现一篇文章特别诡谲险怪,

便知道这一定是刘几的卷子,

就用红笔从头到尾涂了一遍,

并批了三个字:大纰缪(荒谬)。

然后将该卷张榜贴出,

以警告天下读书人,

“这样写文章,不行。”

刘几落榜之后痛定思痛,

决定改掉诡谲险怪之弊,

不再写故弄玄虚、假大空的文章。

几年后,科考再次举行。

欧阳修在审阅考卷时,

发现一篇文章写得特别好,

不但切中时弊,

而且意境深远,

最难得是还明白晓畅,

于是将改卷评为“第一”。

欧阳修做梦都没想到,

撰写此卷的考生,

就是前几年落榜的刘几。

欧阳修遂将刘几收为弟子,

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。

正因欧阳修倡导质朴晓畅、情真意切的文章,

北宋文风才为之一变,

涌现出了很多文学家。

唐宋八大家其中之三,

都是由欧阳修任主考官时选出的。

上面有什么样的考核标准,

下面就会涌现什么样的人才。

上面有什么样的用人导向,

下面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政绩观。

一个部门是如此,

一个企业是如此,

一个地方是如此,

一个国家也是如此。

如果你是一个身处“上面”的人,

希望你能成为欧阳修。

亲,需要你的“分享”和“在看”

上一篇:
下一篇:
document.write('')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