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最难的是什么?(深度)

回复【早安】送你一张专属祝福卡片

文 | 有书洛水汉宫 · 主播 | 阿成

有书君说

赵孟頫,书法家、画家、诗人,他是宋室王孙,才高名重。

本该为了国家的未来而努力奋斗,誓死不屈的,但是在元朝大军来犯的时候,他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投降。

他的名节,在为蒙古人背书的同时,也面临生前身后的损毁。

也许他是个懦夫,他什么都不敢。

他只是把毕生的勇气,都给了他认为最重要的东西。

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来看赵孟頫已及其作品背后的故事。

若问,史上处境两难的书画家有谁,赵孟頫要算一个。

身为宋皇室后裔,却在灭了南宋的元朝做官;

深得皇帝信任,却始终被元朝贵族歧视;

有心济世,却被世人唾骂,隐世不出,又被朝廷不许。

舍不掉的身份

赵孟頫是宋太祖之子秦王赵德芳的后代,正宗的皇室后裔。

他在众兄弟中排行第七,从小读书过目辄成诵,为文操笔立就,年仅五岁,写的字就可以拿来卖钱了。

如果是和平年代,赵孟頫的前途当是一片光明。

可惜,时运不济,赵孟頫23岁那年,元军攻入临安,南宋事实上灭亡。

作为皇族后裔,赵孟頫的选择与南宋众多遗老一样,隐于家乡,致力于学。

不怕别人不聪明,就怕比你聪明的人比你更努力,赵孟頫恰恰就是那个既聪明又努力的人。

很快,他就从同辈人中脱颖而出,位列“吴兴八俊”之首,声名上达朝廷。

形式上统一了中原的忽必烈知道,但在精神上,汉人们并不承认他的统治。

于是,在元大军进入临安的同时,忽必烈就发出“行台江南,且求遗逸”的命令,希望以笼络士人遗老,来获取大家的认同。

声名在外的赵孟頫就这样走进了元朝统治者的视线。

吏部尚书夹谷之奇推荐他出仕,作为前朝遗老,皇族后裔的赵孟頫拒绝了;

道士杜道坚推荐他出仕,赵孟頫又拒绝了。

可是,有时候人的命运,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。

在赵孟頫33岁那年,忽必烈再次命程钜夫到江南“搜访遗逸”,而赵孟頫则是“搜访”的首选人物。

本来,作为前朝遗老,到新朝任职,就已经让人看不起了,何况赵孟頫作为皇族后裔,如果就仕新朝,就更令人不齿。

更令遗老们难以接受的是,这个统治者,还是被当时汉人称为“胡”的蒙古人!

可是,这次容不得赵孟頫拒绝,程钜夫此次来江南,名义上是“搜访”,其实更多的是“搜”和“捉拿”。

就这样,皇族后裔,亡国之臣赵孟頫被迫北上。

在北上途中,他应外甥张景亮之求,用行书和草书各写了一本《千字文》,在《千字文》的跋中,连他自己也说道:

“趣迎上道,不能作楷,乃为书行草二本。”

可见,赵孟頫北上赶路途中的身不由己。

可惜,只有《草书千字文》留存下来,现藏于上海博物馆。

融不进的朝堂

到了大都,忽必烈一见赵孟頫,惊为神仙中人,十分喜欢,甚至让他坐在右丞叶李的上方。

当年六月,忽必烈授他兵部郎中、奉训大夫,主管驿站事务。

赵孟頫虽然深受忽必烈的喜欢,但因身份问题,又时常处于两难境地。

忽必烈曾问他:

“你认为右丞叶李和尚书留梦炎,谁优谁劣?”

这是皇帝给他出的两难题目,幸好赵孟頫脑子转得够快。

留梦炎是赵孟頫父亲的朋友,不好评价,只说他诚实厚道,善断国事,有大臣之器。

忽必烈不放过,说:

“你认为留梦炎贤于叶李,我却不这样认为。

当初贾似道向我们祈和,却对朝廷谎称大胜,欺上瞒下,留梦炎明明知道这件事,却不反对。

叶李只是个太学生,却敢于上书反对贾似道。”

忽必烈接着说:

“你不敢说留梦炎的不是,那你就写首诗讥讽一下他。”

也许是早就看透南宋的无能,也许是儒家济世思想的影响,想在元朝有一番作为,亦或许南宋已亡多年,复国无望。

总之,赵孟頫写了下一首表达忠诚的诗:

“状元曾受宋家恩,国困臣强不尽言;往事已非哪可说,且将忠直报皇元。”

忽必烈看后大悦,更加喜欢赵孟頫。

一次,赵孟頫骑马上朝,经过宫墙和护城河间的一条小路,不小心掉入了河中,忽必烈知道后,立即下令将宫墙后移两丈,加宽小路。

但是,忽必烈的喜欢,并不能改变他“南人”的身份,更不能改变蒙古贵族对他的歧视和排挤。

赵孟頫家里穷,忽必烈想给他赐钱五百锭,都要担心中书以“过用不足”不肯给,最终还是从自己的私库中拿钱。

在仁宗朝时,还有人经常离间他和仁宗的关系,每当仁宗要重用赵孟頫的时候,就有人跳出来反对:

在这样的夹缝中,可见赵孟頫工作有多难开展了,也难怪他一直要求外放。

他在《致季宗元信札卷》中说:

终于,在他39岁那年,得以如愿,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,出守济南。

即使外放济南,蒙古官员对他的排挤也从未减少过,他自己也渐渐萌生了隐退之心。

两年后,赵孟頫奉诏进京,不久又以病辞职回湖州,此后,他非朝廷诏令不还。

(赵孟頫画像)

回不去的故乡

辞官后,赵孟頫回到湖州居住,过着隐世生活。

一次,在与几位友人喝酒谈诗中,说起名山大川,赵孟頫说到了济南的山水之盛;

友人周密自南渡后,一直未回祖籍济南,十分想念家乡,于是请求赵孟頫作画,以解乡愁。

于是,就有了这幅充满秋意趣味的《鹊华秋色图》。

《鹊华秋色图》是探索赵孟頫恢复晋唐画风、重塑士人风骨的公认标杆。

画作结构精谨、用笔潇洒,山水微茫,古淡而有真味,整幅画在山水间的秋意中,透出浓浓的怀乡之情。

(鹊华秋色图)

这幅画,也被看作是向南宋遗老表白内心的一幅画作。

在1296年画的《人骑图卷》中,他甚至用水精宫道人自称,以示隐世之心。

但作为元朝笼络江南士人的首要人物,统治者怎么可能让赵孟頫说不出仕就不出仕呢?

在朝廷多次诏令后,1299年,46岁的他接受朝廷给予他的集贤直学士、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职务,驻杭州。

可是,应诏出仕后,赵孟頫又被时人讥议,被亲人鄙夷。

亲侄儿给他寄来绝交书。

去看望兄长赵孟坚,兄长拒不开门,得以进去后,还未坐定,兄长便讥讽:

甚至当着赵孟頫的面,赵孟坚命人将赵孟頫坐过的椅子洗刷一遍。

融不进的朝堂,回不去的故乡,已经料想到自己身后事的赵孟頫,将自己所有的精神寄托都放在了艺术上。

赵孟頫渐渐从艺术中,找到了宁静,获得了暂时的解脱。

赵孟頫于公元1302年所作的《水村图》中,让人看到了他静穆的心态和对“平淡天真”的追求。

(水村图)

晚年,他甚至用古文、篆书、隶书、章草、楷书、今草六种书体,各写了一卷《千字文》,创造了前无古人的记录。

若问,史上全能书画家有谁,赵孟頫定当算一个。

他在书法上,“篆、籀、分、隶、真、行、草书,无不冠绝古今”;

在绘画上,他开创了元代画风,为元初画坛宗主,“其画山水、木石、花竹、人马,尤精致” ,他画的花鸟,成为后人的范本;

他能诗善文,诗文清邃奇逸,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;

他通音律,著有《琴原》、《乐原》,得律吕不传之妙;

他善篆刻金石,著有《印史》;

他精鉴赏,“鉴定古器物、名书画,望而知之,百不失一”;

他甚至还懂经济……

可惜,他生不逢时,注定要尴尬的度过一生,幸好,还有书画让他聊以自慰。

💗

记 得 拉 至 文 末 为 有 书 君 点 赞 哦 !

【胸中有丘壑,立马振山河 】系列

正在连载中

明天我们一起走进

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故事

喜欢名著栏目

就在文末点个“在看”让有书君知道哦~

上一篇:
下一篇:
document.write('');